历史的机遇和挑战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风正好扬帆。得益于外部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背景,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千载难逢的转折点。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消化由历史、体制原因形成的沉重包袱,而且还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重塑和再造治理结构、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和盈利能力。
随着2005年的临近,已经逼近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最后期限,建设银行不能仍然按照自身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竞争,必须学习、精通国际游戏规则,“利用国际上通行的监管标准、信息披露、资产分类、会计准则、《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等要求对建设银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活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重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动建设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建设银行正面临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机遇,这在参加中国建设银行分行行长(秋季)座谈会的行长们心目中已达成共识。但行长们默契和兴奋之余,更多感到的是冷静过后的无形压力。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行已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经营利润计划,经济效益也呈良好增长势头,但建设银行未来将要进行的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却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从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和标准、到树立依法经营观念等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行长和员工全力以赴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手段。
“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建行核心竞争力”是行长们此次会议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卓越的产品创新能力,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储备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分割的部分。近一段时间来,各银行迫于生存压力,而忽视内部控制和疏于风险管理,“重大风险因素威胁着银行资产安全,制约着改革和发展进程,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损害了员工共同利益。”各行对此都有深切感触,有的甚至有切肤之痛。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货币是风险的一种外在体现。如何存款、贷款;何时存款、贷款从实质上看将取决于银行对风险的一种判断。国家的经济安全取决于金融体系的安全。而金融体系的安全依赖于银行体系的安全。银行体系出了问题,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都无从谈起。一个银行没有很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在变革中就会被淘汰出局。下一阶段我行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银行和全体员工价值的最大化。”
在谈到如何贯彻和落实这一任务时,行长们认为:在业务发展,实现企业最大化目标时,要处理好风险控制与业务拓展的关系,坚持有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处理好规章制度和贯彻执行之间的关系;在监督检查上,处理好检查监督与纠偏整改之间的关系;在机构管理上,处理好机构调整与业务稳定有序发展的关系;在人员任用上,处理好选拔使用与管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此外,行长们还就调控贷款总量,优化贷款结构,保证贷款质量,保持业务发展良好态势等方面作了广泛而积极的讨论和沟通。
从宏观上看,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里程碑,引进市场规则和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实现体制改革的突破也是未来建设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安身立命之路。从微观上看,管理体制的变革,产权制度的更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样是建设银行发展、员工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