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2003年年度报告解读
近日,我行在网站(www.ccb.cn)及媒体上公开发布了《建设银行2003年年度报告》,全面披露了我行2003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等信息。
年报显示,2003年,建设银行围绕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抓住重组改制和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两个工作重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与发展措施,各项业务保持持续平稳增长,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经营绩效改善,资本实力增强
2003年,建设银行境内外业务实现提取准备金前的营业利润446.84亿元,比上年增加139.46亿元,增长45.4%;实现的税前利润4.50亿元,比上年减少38.87亿元,主要原因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当期实现的利润几乎全部用于核销了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损失,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提取不良资产处置损失专项准备55.58亿元。
我行在经营效益取得大幅增长的同时,各项经营效率指标也持续改善。按提取准备金前的营业利润计算,资产利润率达到1.35%,同比提高0.30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率为46.23%,同比下降6.93个百分点。
2003年,国务院决定将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行之一,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3年12月30日,建设银行获得国家注入资本225亿美元,资本充足状况因此得到较大改善。建设银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将原有所有者权益划转应划给其他机构的资本金及核销部分不良资产后的余额转为了呆账准备金。年末所有者权益为1,862.8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790.44亿元,增长73.7%。
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建设银行年报显示,2003年我行消化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损失850.45亿元,其中信贷损失568.98亿元,非信贷损失281.47亿元(其中在“非常支出项目”列支相当一部分),比上年多消化549.45亿元。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消化如此巨额的历史遗留包袱,一方面是我行财务实力壮大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表明我行努力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财务风险的决心。2003年,我行还对不良资产及其他风险资产提取呆账准备金219.97亿元,与上年的154.95亿元相比,增幅达42.0%。此举将为建设银行下一步深化改革,实现股份制改造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03年,建设银行开展了以一场已压缩不良资产余额为重点的降低不良资产攻坚战和消化历史包袱工作,全年成功处置各类不良资产632.68亿元,回收资产494.85亿元(其中424.42亿元为现金收回);核销不良贷款568.98亿元。
由于我行大力强化风险管理,加快回收和处置不良贷款,同时凭借经营效益的提高,以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加速消化历史包袱,资产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截至2003年底,境内外机构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9.12%,较上年下降了6.05个百分点,其资产质量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各项业务增势强劲
截至2003年底,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35,543亿元,较上年增长15.3%,其中各项贷款新增3,558亿元,增幅达20.1%,资产结构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负债业务中,存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末余额为29,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年报表明,2003年,建设银行充分发挥传统业务优势,加强对重点客户的营销,保持了我行在国内中长期信贷和房地产金融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2003年公司类贷款新增2,607亿元,增长17.4%;个人类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新增951亿元,增长35.4%。各项中间业务取得长足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净额达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2003年我行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品牌“乐得家”的同时,推出了个人理财服务品牌“乐当家”,以满足个人理财客户对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同时,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拓展服务渠道,不断改进电子汇款服务和电子银行业务功能。2003年8月我行正式向社会全面推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当年发卡量达56万张。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明显提升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薄弱,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保证资产质量优产优质的难点。从年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建设银行已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一直为此不懈努力,不断引进新的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模式,在国内同业率先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启动风险管理平台工程试点,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全面上线。同时,通过重组管理架构、加强问责制度等措施,使得我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我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度下降,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正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债部)